新闻资讯

“先用后付”真的香?这些法律风险要注意

近年来,多元化平台经济消费模式层出不穷,其中," 先用后付 " 凭借灵活、便捷的特点,在电商平台迅速普及。当前,国内多家电商平台都陆续推出了 " 先用后付 " 服务。" 先用后付 " 在为消费者提供试用体验、减少资金占用等利好的同时,也存在诸多潜在的消费风险。

对此,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梳理形成电商平台 " 先用后付 " 快问快答,带您一起了解相关法律法规。

问:什么是 " 先用后付 "?

答:" 先用后付 " 是指满足特定条件的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可 "0 元下单 " 试用,待确认接受商品时再支付款项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。

" 先用后付 " 不是免费购物。" 先用后付 " 是电商平台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,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消费者赋予一定的信用额度。消费者在购物时,先使用信用额度进行虚拟付款,无需预先占用资金,即商家宣称的 "0 元下单 ",但后续仍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实际付款。

问:消费者使用 " 先用后付 " 容易忽视哪些风险 ?

答:主要存在三点风险:

一是透支风险。" 先用后付 " 与 " 花呗 "" 白条 " 等金融产品类似,消费者 "0 元下单 " 无需预先占用资金,存在冲动消费的诱因。

二是违约风险。消费者使用 " 先用后付 " 所发生的违约行为多体现为逾期付款。部分电商平台在 " 先用后付 " 协议中约定,违约方逾期付款的,除需支付违约金外,还需承担律师费、诉讼费、保全费、保全保险费、交通费等守约方为 *** 支出的费用。违约方并非只需支付商品价款即可,消费者常常忽视逾期付款违约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。

三是降 " 信 " 风险。" 先用后付 " 与消费者个人信用评估结果挂钩,消费者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或退货处理,可能会受到诸如降低信用分数、限制账号功能等信用惩戒,或将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。但消费者往往忽视违约行为可能导致的信用*,尤其在小额、零散、日常购物的 " 先用后付 " 当中,待事后信用受损才追悔莫及。

问:" 先用后付 " 签约过程中,消费者需要注意什么 ?

答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 ( 以下简称《条例》 ) 规定,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、加重消费者的责任或者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、选择诉讼或者仲裁解决消费争议、选择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等权利。

消费者基于自愿选择开通 " 先用后付 " 时,务必仔细阅读电商平台提供的 " 先用后付 " 相关协议内容,重点关注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条款,包括但不限于:退货规则、扣款规则、逾期付款责任、授权采集使用个人信息、同步开通第三方信用服务等。如果消费者对协议内容存在疑虑或异议,可以联系平台要求进行解释和说明。如果平台未针对格式条款向消费者尽到提示和说明的义务,格式条款应认定为无效,消费者不受到格式条款的约束和限制。

问:不想使用 " 先用后付 " 却误点开通怎么办 ?

答:《条例》规定,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。经营者不得以暴力、胁迫、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或者利用技术手段,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,或者排除、限制消费者选择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。经营者通过搭配、组合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,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。

当前,部分电商平台通过设置默认支付方式、弱化购物车按钮、浏览商品自动跳转、免输支付密码等技术手段,使消费者在不知情、非自愿的前提下开通 " 先用后付 ",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之嫌。消费者有权关闭 " 先用后付 "。平台不应采取诸如隐藏关闭选项、填写调查问卷、增加人工审核等干扰关闭操作的方式,排除、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关闭 " 先用后付 " 的权利。

电商平台应在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,合理引导消费者使用 " 先用后付 " 购物,保障宣传推广的真实性、全面性、准确性,不得含有虚假性、误导性、欺骗性内容。坚决杜绝 " 先用后付 " 的 " 一步式 " 开通和 " 多步式 " 关闭等滥用技术手段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行为。有关部门应不断健全平台的消费纠纷投诉处理机制,为消费者提供高效、便利的 *** 渠道。

问:不喜欢 " 先用后付 " 的商品,可以退货吗 ?

答:《条例》规定,经营者通过 *** 、电视、 *** 、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的,应当遵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,不得擅自扩大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对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进行标注,提示消费者在购买时进行确认,不得将不适用无理由退货作为消费者默认同意的选项。

消费者在电商平台通过 " 先用后付 " 购买的商品,除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外,均可适用无理由退货制度。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需妥善保管,并在规定期限内退货。如果消费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确认收货也未退货,则视为同意购买并支付价款。如果消费者未尽到妥善保管义务,造成退货的商品不完好,影响二次销售,可能导致退货失败。

(来源:法治日报)

  • 2024年以来深交所支持民企发行公司债券融资近2000亿元
  • 资本市场持续加力 全方位服务新质生产力
  • 美联储观察:叙事已变
  • 10万亿蓝海!大飞机震荡走强,北摩高科涨停!自主可控逻辑驱动,机构重申国防军工板块确定性
  • 吴晓求:别让东方集团跑了,应罚到倾家荡产、牢底坐穿
  • 工银瑞信基金:暂停与万和证券的相关基金销售业务
  • 皇氏集团及相关当事人合计被罚超千万元
  •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上日调降23点至7.2110
  • 经济日报头版:上海倾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
  • 2025年上海版权宣传周在杨浦启动
  • 言短意长|南粤全球引才,藏着一盘“大棋局”
  • 苏州固锝2024年继续增收不增利 两行业经历剧变考验接班人能力
  • 分红水平稳步提升,56家沪市公司连续三年股息率超5%
  • 现货黄金冲破3350美元创历史新高,专家:非理性情绪推动涨势是重要因素
  • 遭遇20多年来最惨抛售后,美债触底信号来了吗
  • 关键词: